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65|回复: 3

禅宗概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0-11 0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人类智慧的一颗明珠
  本文我要介绍的是佛家思想中----禅宗,这个使我们民族在世界思想史中足以引为自豪的独特文化。
  德国的卡西尔曾说过:大多数的哲学家承认,自我认识是哲学的最高目的。在各个哲学流派的所有理论论战中,这个目的是始终不变的.在世界的东方,这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也同样形成并延续著儒、释、道,这关注人类自我认识的三大教派体系。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它们虽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法,但对于人类自身认识的高层面上是有共性的。象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真人、释家的佛、如来等,他们的共同点是通过思维的修练,从而达到了对自我人性能达到的高层境界。在本文中我要介绍的是佛家思想中----禅宗,这个使我们民族在世界思想史中足以引为自豪的独特文化。
  禅是梵文的音释,本作“禅那”讲,简称为禅,其意为定,静虑,思维修。但禅宗之“禅”并不限于禅定。它是佛教发展史上—次重大变革,也是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按照西方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的文化大、小传统之说,可把哲理化的懦、道学,大乘佛教中的禅宗,这些自力圣道门等归入作为精英文化的“大传统”中。把宗教化的孔教、道教、佛教中的他力净土门及民间信仰等归入作为通俗文化的“小传统”中。佛教是大约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并随著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学的研究与传播,使佛教中的精华部分--禅宗,被中国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改铸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华禅宗。
  禅宗从初期到鼎盛时期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以菩提达摩为代表,他于南北朝时期来华传法,被后世称为禅宗初祖。这是一个由印度禅学向中国禅宗的转化期。第二阶段即是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他以“不立文字”,摆脱教条的革新姿态,突破传统佛教的烦琐教义和刻板修行,其方法是“当下顿悟,见性成佛”,直接复归到佛陀的领悟境界。慧能的“南宗禅”影响从岭南遍及全国,后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伪仰和临济五宗。形成了中华禅宗的全盛时期。
  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代表著其成熟期的思想。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在现实生命中动态地把握住超越的佛心、佛性和内在的本心、本性的终极合一。也就是讲,禅法是使参禅者在当下能够见到自身佛性,发现自身活生生的生命存在。在这一点上,也正是为什么自唐宋以来中国的文人、世大夫们喜爱参禅的重要原因。
  由于禅宗在参禅方法上,能够将佛教深玄的理论体现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不重冗长的说教,只重实际的证悟,不拘刻板的形式,只重活泼自由,比起其它宗派来说,显得更为平易近人,更为注重实际,追求平易的中国人所接受。所以自唐代以后,中国的宗教、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到禅宗的影响,我们仅简单地从文学、哲学两方面来看,禅宗思想则直接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拭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在哲学思想方面,则使有些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人感到从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哲学史基本上是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史,其中禅宗又是佛学中的精华部分。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其理论很大程度上又是受了华严、禅宗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
  在中国禅宗盛极于唐宋两代的同时,其影响已超越了国界。当时朝鲜、日本都不断派僧人来留学求法,如日本道元、南北朝时期来华、向天童如静禅师学习曹洞宗道法,回国后建立起曹洞宗的传承。日僧荣西也将临济宗传入日本。在本世纪初,日本冈仓天心,释宗演和铃木大拙等人相继把禅宗传到欧美。1927年,铃木的《禅佛教论集》在西方出版后被历史学家怀特称为人类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其意义之一就象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土多德著作的翻译介绍。他书中所闻发的禅之悟性,突破了西方思想的蛹壳,使东西方思想在更深层的心智领域中交融。海德格尔晚年偶读铃木的禅学著作时叹道“如果我对铃木的了解不差,他在书中所说的,也正是我这一辈子在自己的论著中所想表达的东西”。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弗洛姆等人或为他著作作序,或与他合著禅学著作。在以西方思想分析,解释禅学的同时,力图以禅的精神匡济西方世风和思想。在今天的西方,禅已蔚为显学,大批禅学著作出版,禅学机构、禅定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禅已渗透到西方的哲学、宗教、艺术、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对于今天的西方人来说,禅已不仅仅被当做一种新奇的东方舶来品引进,而是要以西方的思想习惯和语言对禅进行改铸,使禅成为西方人自己的心灵创作和表现。
  所以说在今天,谁也无法继续无视禅宗思想的存在及其影响。禅宗虽早巳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但它的祖庭是在中国,禅宗思想虽已传播于各国,但它的源头是在中国。这即是我们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对我们华夏子孙无声的鞭策。对于禅宗思想的研究,是中国学人义不容辞的职责。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有义务进行整理、总结,并使其为我们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可以断言,在不久的将来,禅学将会引发一场中国文化在世界意义上的复兴。(修传)
禅 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史略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微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微太湖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 》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30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詵等。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住宝林寺。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神会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统,慧能宗风独尊于下。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   经典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理论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 “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 “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发展和演变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开成黄龙、扬岐两派。合称 “五家七宗”。   沩仰宗。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 “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 “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门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杨岐派。创始人方会。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时人称其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得马祖道一大机、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指云门——引者)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点。法眼宗的宗风则为“一切现成”。   禅宗在五家七宗以后,禅风有所改变,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偈颂行世。后有克勤作《碧岩集》,影响很大。从此禅宗机用变成逢场作戏。后克勤弟子大慧宗杲销毁《碧岩集》刻版,想杜绝不明根本、专尚语言的禅病。但不久又有刻版重出,宗杲的预定目的未能达到。后来他提倡“看话头禅”,将“敲门砖”给发心参禅者,深受士大夫们欢迎。这种佛儒合流倾向,影响到宋明理学的形成。宗杲又反对正觉所倡导的“默照禅”,称之为“邪禅”,认为是不求妙语,只以默照。实际上看话头禅应用慧能定慧等学中的“慧学”,默照禅应用其中的“定学”,两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这两家禅学,自宋以后,经元明清三代,至今不绝。   正值禅宗流弊严重,临济、曹洞互争短长时,法眼宗延寿编《宗镜录》100卷,对各派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书在100年后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复旧观。清雍正年间曾被推崇一时,但始终未在禅门中发挥应用。以后金元间有曹洞宗行秀,元有临济宗明本,明末清初有临济宗圆悟、曹洞宗元贤等宗师,继续弘扬禅法,都未能换回颓势,并陆续出现三种情况:(1)宋初,不断有人提倡禅净合一;(2)为争夺法统,临济宗后人歪曲云门宗的传承,把云门、法眼两宗归属于南岳怀让一系,而将青原行思一系说成只有曹洞一宗;(3)清帝雍正撰写《拣魔辨异录》,以政治威力干涉禅宗内部纠纷,迫使被压制的派系所属各大禅寺,如杭州灵隐寺等,改换门庭。禅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叶后净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强弩之末,不穿鲁缟。近代以来的禅寺,实际都已成为禅净合一的寺院。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对外传播亦甚广。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将北宗禅传至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为朝鲜禅宗主流。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受法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将此宗传入日本,称千光派。俊荷受杨岐派禅法,回国弘传。南宋末年中国禅僧多人渡日,传杨岐派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宋,从洞山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净受法,将曹洞宗传入日本。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8 21:2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11-22 0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22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23 0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6-16 06:13 , Processed in 0.1972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