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2|回复: 4

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有多可贵?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3-9-19 16: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树诸论

    • 龙树菩萨即新译之龙猛菩萨,其生平见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传,又付法藏因缘传等。
    • 不论若空、若密、若禅、若净,无不奉龙树菩萨以为高祖。
    • 华译龙树菩萨所著书,今就集收于正续藏者以类别之,大约可分为宗论部,释经部,集经部,颂赞部四大纲。


    如理思维

    • 中论最为龙树菩萨发挥大乘佛法宗要之所在,亦为中国三论与天台所本。
    • 十二门论乃中观论之提要,为中国三论宗所宗三论之一。
    • 回诤论为龙猛立论之方**,前中论等皆用此立论方法而立之言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16: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中论在龙树诸论中

    龙树菩萨即新译之龙猛菩萨,其生平见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传,又付法藏因缘传等。其生卒年代种种传说不一,如各家印度佛教史乘之记载,兹不详述。要之、为一般佛教史上所公认佛灭五六百年后,一创兴或继兴大乘佛法之主要人物。除法相唯识学外,不论若空、若密、若禅、若净,无不奉以为高祖,故为藏文系佛教空宗、密宗之肝心,亦为汉文系佛教净、台、贤各宗所尊仰之泰斗。

    华译龙树菩萨所著书,今就集收于正续藏者以类别之,大约可分为宗论部,释经部,集经部,颂赞部四大纲。

    甲 宗论之部

    中论

    中论最为龙树菩萨发挥大乘佛法宗要之所在,亦为中国三论与天台所本,及西藏各派所崇重。但其论本五百颂,在华译无单本,分见三释论。颂文义旨从同,而字句增减详略非一。

    十二门论 姚秦鸠摩罗什一卷

    此论乃中观论之提要,为中国三论宗所宗三论之一,颂释皆出龙树,华译有而藏译无,甚简切可贵。

    壹输卢迦论  后魏瞿昙流支译  不及一卷
    颂如理论  宋施护译  不及一卷
    大乘二十颂论  宋施护译  不及一卷
    大乘破有论  宋施护译  不及一卷

    此四论皆中论支分,前二种亦为藏文所有,而破有论似为二十颂释论,惟亦题龙树菩萨造,其‘以无心故亦无有法’等句,颇含唯识义。闻藏文所传六论中,有一七十空性论,为华译所无。



    回诤论 后魏毗目智仙瞿昙流支译 一卷

    此论为龙猛立论之方**,前中论等皆用此立论方法而立之言辩。此为中论师特有之论式,与后清辨等用因明量式者不同。此论西藏亦有。别有方便心论一卷,后魏吉迦夜译,亦题龙树菩萨造。然传因明论者,谓此系世亲菩萨造,考内容亦以世亲造为当。



    菩提资粮论释 隋达摩笈多译 六卷

    此论颂本龙树造,释论比丘自在作。此论颂与藏传宝鬘论隐约相近,而前后不次,广略不匀,或为另一论,或为释者传者所变乱,未可断定;而说菩萨修十度行及三十相福因等,与前中论等专辨于理异。

    菩提心离相论宋施护译 一卷

    此论乃密宗部经偈所作论,为汉文系藏文系密宗均所重视之要典。另有宋法天译菩提心观释,与此相近。密宗复有唐潜真撰之菩提心义,及莲华戒菩萨造、宋施护译之广释菩提心论。

    十八空论  陈真谛译  一卷
    释摩诃衍论  姚秦筏提摩多译  十卷

    此二论虽亦题龙树菩萨造及释,然察十八空论内容有谈庵摩罗识等唯识义者,殊不类龙猛之论。但为真谛所译,颇堪信。或世亲以下论师所作,误题为龙树造。而释摩诃衍论乃系释起信论者,虽为日本东密所崇取,而内容庞杂,大抵断为伪书。并且所谓姚秦筏提摩多之译师,有无其人皆在可疑之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16: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论即《中论颂》。阐述缘起性空深义,揭示生死解脱根本,为三乘共遵之门。《中论颂》为龙树菩萨重要的代表作,畅演中道,中观论摧破执空执有的异说,使大乘不再依傍於小乘部派,而能卓然自立,自成大乘中观一格。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16: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论》的作者龙树菩萨,大约在公元150-250年出生于南印度,幼学外道,精通婆罗门经典,后皈依佛教,苦学大乘佛典,学成后名闻遐迩,任南印度最大的佛教寺庙那烂陀寺的主持。

    龙树菩萨是佛教界划时代的人物,现在哲学界对龙树菩萨的评价极高,被称为影响世界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称。

    中观派以他为创始者,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以他的著作来证明宗义的正确。密宗也以他为传承上师之一。代表作品《中论》、《大智度论》等。

    大乘中观学派有四宗:中观经部派、中观瑜伽派、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中观经部派的创始人叫拘摩罗多,他多在北印度弘法,与东方马鸣、西方龙树、南方提婆齐名,被喻为当时印度佛教的四个太阳。经部否认一切有部的主张,反对“因果同时”,否认“三界实有”,认为认识事物时,“根”“境”在先,然后才有识,提倡外境自相实有论。

    中观瑜伽派以强调瑜伽的修持方式而得名,无著和莲花生大师均为该派代表人物。该派认为“心有境空”,认为世上万物是“心”的显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内识生时,识外无境。它将外部世界看为空,却又认为佛性超越世间,是绝对精神。

    中观自续派是清辨论师所创,其宗旨,如《宁玛派教法史》所说,它认为“一切诸法于世俗错乱思想者之识中皆有,而于胜义无错乱思想者之慧识中则皆无。”它破除诸法实有之偏见,主张有自续抉择因,认为世俗事物自相并无实性。该派长于以因明论形式破他立自。

    中观应成派由月称论师所创,认为空之原因,非是由心显现,而是其并无自性的缘故。它认为一切法无自性。其特点是只破不立,运用应论式,迫使辩论对方应辩自己论点的比量,故名应成派。

    中观经部和中观瑜伽部合成为中观有宗,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合成为中观空宗。中观应成派之重要经典便是《中观论》。

    中观应成派旨在破邪显正,这个邪字,意为邪执,概而括之,约有四种:一种认为法我皆是实有,而生种种邪见,此类邪执,多为外道;一种虽了知我空之理,而却着于法有;一种认为人空法亦空,却又偏执于空;一种认为人法皆空,虽也能避免偏空之病,却又认为涅槃有得。对以上诸邪见,中观应成派均给以破斥。

    中观应成派承认藏识不共规律,承认客观外界之事物,承认声闻缘觉具足证悟无我之理,承认实执为烦恼障,承认坏灭为事物不共规律,承认三时和合之不共规律,不承认心相续之因的成立,驳斥自证不共规律。它提出了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中论•观有无品》中说:“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缘起,皆为因缘和合之物,相互依存,皆无自性,没有独立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5 08:17
  • 签到天数: 61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16: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树菩萨中观论的核心思想《八不》

    龙树菩萨在《中观论》说:“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如果这几句话我们确实理解了,则般若经即能通达无碍,而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大藏教也能窥其全貌,知其所以然了。

    中观论所说的这几句话,讲的就是“中道实相”的真谛,是佛说般若经二十二年的精要。我们若能充分理解而善巧地运用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一切作息之中,那麽必定是左右逢源、自在无碍,能过着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则当下的娑婆五涿恶世即是华藏世界、不异於西方极乐世界的莲池海会。之中观论这几句话与心经所说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如出一辙,讲的都是中道实相的真谛。

    一、不生不灭:

    有生的是“相”,而不灭的是“性”。相是有生灭的,就像人的身体一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息地在六道中轮回,所谓转身受身,改形易道,又如时间昼夜的改变、四季地运行。白天来了,黑暗就消失了;当夜幕低垂时,白日就走了;春夏秋冬四季也一样不停地在运转,所以“相”是刹那无常地在改变。而这些相都是“缘起性空”的一种假相,只是吾人一念迷失了本性所产生的“妄”觉而已。一切法从心想生,宇宙的万象都是“心现识变”的虚妄相。真正不变的是真心,真心是体,也就是所谓的“佛”性,佛性是不灭,如如不动的。一切相都是自性随缘所产生的虚妄相。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只是暂时存在的假相而已。既然是假,即是不生;不生,又何来的灭呢?所以是不生不灭。生灭只是我们凡夫的妄觉,就像眼疾的人看东西,所看的东西都看成了好几个,实际上都是自己的错觉。

    二、不断不常:

    凡夫世人因为不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所以不是执着“常”,就是执着於“断”。执常,就是执着一切事相都是存在的事实,以为这些相都是恒常不变的,永远也不会消失。而事实上,宇宙万物都不时地刹那在变化,如:人有生老病死、草木有生住异灭、矿物也有成住怀空。只是它们的时间长短各个不一而已。但无论时间多长或者多短,像是星球的寿命,或许几百、几千亿万年,但它终归还是会爆炸而消失在太虚空之中。那麽请问:几分钟、几小时,与几天、或几年,几千亿万年来相比到底有何差别?在表象上似乎是有很大的差异,若与宇宙恒长的时空相较时,是否就觉得那只不过是刹那之间而已,根本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一切的物命,无论是有情、或者是无情,都是无常变化的。既是无常,即没有永恒性,又哪里是实有的;它也是虚妄不真的,只是暂时存在的一个假相而已。假的东西如何可以执着,那不是自取烦恼吗?!

    有些人知道世事无常,终归坏灭,所以执着於“断”灭相。也就是认为一切法不能永恒存在,只要一但消失了,就不复存在,故误以为“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不会再生了。所以只要是活在的一天,就要尽情地享受人生,於是吃喝玩乐地尽情挥霍,无所不为,当然是更不信因果。往往为了享乐,而作奸犯科,以供他在生活上的花费享用,因而造作许多的罪业。殊不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切凡夫、有情的众生都在六道中轮回生死,包括世间所有一切的“相”也都是缘聚缘散的一种现象。然而,“缘”是聚散无常,此刻可能消失不见了,下一刻当缘具足了,它又悄悄地出现了。

    许多人寻寻觅觅找寻自己心目中的对象,找了几十年,不知道历经多少的挫折,走了多少冤枉路,最后找到的对象居然还是小时侯的玩伴,或者就是自己初恋的情人。世间的事往往是无法预期。世事的变化就像天气一样有时难以预料,所谓:东山飘雨,西山晴,过一会儿,又乌云密布,下起大雨来了,所以说世事无常就像天气一样阴晴不定、变化万千。说是好时即是坏;说它坏时又转好了。所以“相”是刹那变化,交替无常,不是断灭相。若执着断灭就着了“空”相,以致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失去了方向、没有了目标,於是缺乏奋斗向上的动力,所以会消极避世、沈沦怠惰,过着好像没有明天,灰暗阴晦的生活。因而觉得人生乏味,只晓得沉迷在声色犬马、酒色财气的玩乐之中,销蚀自己宝贵的生命,成为社会的包袱、寄生虫,为人所轻蔑不耻。

    这两种人都是烦恼的始作俑者,他们不明白一切万物的生命都是生生不息,未曾间断。人死了会再生,只不过是转变一个身体,换一个形貌出现而已;草木枯了也会再生,会不断地繁衍下去,它们是生灭不息、不生不灭的。也就是说,不生不灭之中有它生生不息的现象产生,而生灭中也有不生不灭的恒长性存在。这就是宇宙事实的真相,讲的也就是我们人生的真谛。若能了解诸法的实相,生活才能过得有意义,才会活的有价值;换句话说,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发光发亮,活出尊严。

    三、不一不异:

    “一”在佛法里说的是一真法界。“一”是理体它性常不变,即所谓的实相。禅德说“万法归一”,而“一”即是实相。佛法说不二之法,有了“二”即是妄念。能入“一”即是清净念,则心就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所以,“一”是我们的真心、真如本体,也就是佛性。“异”是差别、不同的意思。讲的是现象,而现象是有差别的。不异即是没有不同。

    为何说“不一”,又说“不异”呢?不一,指的是外面的境界相。外尘的境界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就像万花筒一样,变化无常,但无论它的相如何地变化,它还是从体变化出来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知道,万花筒里的图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是“不一”,但无论如何地转动,都不可能出现同一组图案;虽然它千变万化,还是从同一个体所变现出来的。这个本体没有变,它还是“一”,所以说“不异”。故“不异”讲的是体,而“不一”说的是外在的相。“相”确实是千变万化的,而“体”却是一,是不变的性体。若了解不一不异,就能明白华严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一多不二”即没有差别了。

    外面的境界相是自性随缘所产生的幻相,故“有”即是“无”,没有分别,所以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相不二,理事圆融。若确实明白这个道理,就契入了般若实相的理体。

    四、不来不去:

    宇宙万象的本体既然是清净寂灭、一尘不染、一法也不立,是一丝不挂、本来无一物的。既然无一物,哪里还有来去的现象?!有来、有去只是一种幻相,就像人有生死一样。这一口气断了,就死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神识又去投胎去了,如此转生受生、轮回不息,何有来去生灭呢?故来去是它的相。

    实际上,真心是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哪里有来去的相?莲池大师说:“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我们念佛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于理与事一定要明白,才能有助于我们境界的提升。如果理事不了解的话,恐有着相修行之虞,而不能够成就。历代的祖师开示后世的学人:念佛法门是最方便了义,又直截了当的法门,是下手易成功高,第一殊胜的妙法。它是由“事”入“理”,由有念而入无念,从事念而入理念,从而契入念佛三昧、一心不乱的境界。也就是说,能达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知道能念的是我的心,所念的是阿弥陀佛。能念之心外没有佛为我所念,这即是心外无佛;所念之佛外也没有心能念於佛,也就是佛外无心。换言之,念佛到此境界,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不二,惟是一心而已。除心之外,若还有一物,即是妄见。所以我们念佛往生是心往生,心是遍法界虚空界,故而哪里有来去!虽心遍一切处,无来也无去,但事相上,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故相是有的,不能断灭,但理是空无的。因为虚空、法界、佛土、众生也都是我们一念心性妄动而有的幻相,这一切的相都离不开一念心性之外。

    所以说,“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前一句话是约理而说的,是从“性”上讲的,而性是空无、寂灭的;后一句是约“相”而说的,相是存在的幻相,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可以坏相,否则就落了空。然事实的真相是:亦有、亦无,非空、非有。迷时,是一切皆有;悟了,一切皆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KSF.cn

    GMT+8, 2024-6-13 23:41 , Processed in 0.1894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