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老子三十八章》之新注
作者:道教会  文章来源:海空神佛网  点击数2708  更新时间:2008-7-11 16:09:5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老子三十八章》之新注苏文帅 《老子*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失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魏晋玄学家王弼注老子,重“贵无”之思想,对此章之道、德、仁、义、礼皆有自己之独特理解,也自此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思维方法,实为之厉害。所追求和企图树立的是一种富有情感而独立自足、绝对自由和无限超越的人格本体。王弼之“贵无”,强调把纷繁多样、运动变化的现象世界与虚静而一的本体世界划分开来,目的并非解说或针对宇宙、自然,而主要是在探索和树立某种作为能主宰、支配、统治万事万物的社会政治上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能够“应万物而不为物所累”,可以日理万机而仍然怡然自适,无为而无不为。因为外在一切的礼法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只有内在精神本体(道、德、仁、义)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有了后者才可以前者。王弼认为,礼法乃外在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是一种伪善。伪是人为,也是虚伪。人越是注意于遵守这些人为的条条框框,他就越是虚伪。所以忠信是从人的内心发出的感情,但礼法已经是一种外表的装饰,是人之虚伪的掩饰,礼法的发生,助长了虚伪的产生。但王弼也不是从根本上反对礼法,他所反对的是在当时社会业已道德沦丧,仁义全无的贪婪无耻,狡诈自私,阴险毒辣;生产、消费在大规模地扩大,财富、享受、欲望在不断积累和增加,赤裸裸的剥削、掠夺、压迫日益剧烈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触目惊心,从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下的社会状况下而所流行的虚伪的名教教条。他对于当时衰微的世道给予“无以为”的良药。注重包容一切、括收一切的“道”来融合天下。 社会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不平等和牺牲道德为代价的,所以往往 历史愈前进,批评者们便愈是喜欢用美化过去的黄金空想来对照现实和反对现实。所以老子之在三十八章中之述说道德仁义礼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道德沦丧过程中演变的,当时社会出现信仰危机并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么就会出现:已经没有了别的准绳尺度,神圣的原始礼仪失去了它的庄严可信,温情脉脉的孔孟之道说道只能是毫无实效的迂腐空谈。神没有了,情感靠不住,只有冷静理知的利害计算,才能了解一切,战胜一切,以维持和保护统治者的生存和安全。人事关系就好像一场无情的战争,各人为着一己之利害而拼命争夺,人生变成战场。老子至于此提出一种人的精神境界,老子所需要就是一种在迷茫的社会困惑中对待世事的精神境界。  由于社会从整体上来说,历史并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不是消灭而是愈来愈发达,技术对生活的干预和在生活中的地位,也如此。尽管这种进步的确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历史本来就是在这种文明和道德、进步和剥削、物质和精神、欢乐与苦难的二律背反和严重冲突中进行,具有悲剧的矛盾性;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尽管在老子看来,社会是在道德沦丧,仁义堕落,人心业已狡诈之状态下,但老子无法摆脱社会的发展之二律背反,所以老子采用的是明看避世实为积极的政治斗争哲学的方法能解剖社会。  在老子看来在各种实务中,无论是政治、商业、经验科学、人事关系等方面都惯于深思熟虑、不动声色,冷静慎重、周详细密地计算估量,注意实际的可行性和现实的逻辑(可能性、必要性、秩序性等等),不冲动,不狂热,重功能,重效果。掩饰于道德仁义礼法之表现,而实际追觅的是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服从的效用。谋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与为取。  《道德经》本就是一本政治哲学和人生价值之学,其中之《三十八章》为其中最长的一章,叙述的就是人生社会的追寻价值过程和处世态度,讲究的是以“无为”之心态去谋求“无不为”的世事。老子注重的是积极问世,寻求的是济世良方。《三十八章》名为述说上德,但其实是在阐明“圣人”、“侯王”的“以无事取天下”的积极之“君人南面之术”。换言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失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此段话正确的理解是为仁义礼法皆为“君王”行“南面术”之掩饰面具。仁义道德皆为占取社会最多资源而服务,人性的自私之处在于追逐资源利己的最大最优,而为此目的,不得不把自己扮演成仁义道德的形象处于世间,老子在这里正是给予人性的最大发挥,以仁义礼法以充实于政治人生之中,以实现“南面之术”。  《三十八章》用着贯彻总结历史经验,用着冷眼旁观的静观气质,充分宣扬着冷静理知不动情感的注重客观实际的效用。而终于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基本原则,得以“失德而后仁”为处世方法。以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胸怀,表面上什么不管,但实际却无所不管经世之道。以忍让和委屈中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继续力量用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资料: 《中国思想史论》 李泽厚 著 《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 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