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老子》政治冲突思想研究---------对政治冲突的一种哲学思考
作者:道教会  文章来源:海空神佛网  点击数2519  更新时间:2008-7-11 16:09:1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政治冲突是政治主体之间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矛盾各方为谋求政治利益、政治权力或实现特定政策目标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发生的摩擦、对抗和争斗的方式与过程。也可以“把涉及国家政府的冲突称为政治冲突”[1]。所谓政治主体是指进入政治过程,围绕政治目标并发生相互作用的行为主体,包括国家机构、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和政治过程中的公民、阶级、种族。政治冲突的表现形式包括:政治分歧、政治不合作、政治对立、政治竞争;政治冲突的类型包括:政治机构冲突、政治领导集团内部冲突、利益集团冲突、政治权力冲突、政治参与冲突、政治发展冲突等。从当前政治冲突理论的研究现状来看,作为政治学基本范畴的“政治冲突和整合理论的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2],学科意义上的政治冲突理论还不存在,但其若干重要的观点已在古代便已被政治家和政治学者们所提出,老子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政治转型的过渡阶段。老子目睹了政治发展、政治变迁带来的巨大变化:世袭的贵族降为平民,新兴的封建主纷纷登上政治舞台,连年不断的政治冲突给民众生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他出于对民众的同情,出于对上层社会中政治冲突的厌恶,他所设计的政治体系是由英明的圣人来进行统治的,国家形式则倒退到传说中那种与世无争的、乌托邦式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中去。而没有意识到政治冲突在民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他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社会政治变革中出现的政治冲突,主张人人若能做到“少私寡欲”便能天下太平,“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3]。虽然老子的观点总体上是消极无为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其政治冲突的“博奕”特性、也没有因此而失去其政治冲突整合的“辩证法”光辉。 一、涅槃与再生:循环冲突观 老子虽然认为政治冲突不利于政治体系的稳定,但从辩证法的角度考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0] 因此他认为政治冲突也具有双重属性:正与反,积极与消极。而且同一政治冲突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中介性变量的作用下,同时具有向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转化的双重可能性。其运行方向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政治体系作为一个有序系统也是在向他自身相反的无序方向运动,孕育政治冲突的基因;而政治体系的薄弱部分,则是这种转化时发生作用的地方。而且冲突转化是个永不停息,循环往复的过程。“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6]。但如果不懂得这个“常”的道理,政治上轻举妄动,就违反了天道,必然会有风险,“不知常,妄作,凶”[6]。掌握了政治体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就能知道政治冲突运转的趋势,从而因势利导。老子有两句名言,就反映了这一趋势,“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7]。政治冲突是灾祸,但能因势利导就能化不利为有利,成为激活、整合政治体系的因素所在;而政治体系排斥、回避政治冲突则可能会孕育更大的政治冲突,甚至政治体系的崩溃。 老子认为政治主体的灵魂最好是“婴儿”的状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21]。能够洗尽思想上的尘垢,让心地宽广得如一尘不染的明镜,热爱百姓一心治国而并不觉得有什么功劳保持“无为”的境地,能够不受五官的困惑,保守镇静而甘于表示柔弱,能够大彻大悟明察秋毫而不玩弄权术和心智的这样一种精神境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9]。但他又认为这种混沌的状态并不能持久,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冲突和整合中生生不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8]。“夫物芸芸,各归其根”[6],“复归于婴儿”[9]“复归于无物”。因此,政治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客观的必然,仁义伦理道德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治人之间关系日益紧张的状况。“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10]。 二、夷希与微澹:无为冲突观老子害怕政治冲突,幻想消灭政治冲突。他认为如果做到象善于走路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留下给人指责的把柄,就不会产生政治冲突。“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11],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12]。即便如此,他认为政治冲突也是不会消失的。为减少政治冲突的可能性,最好是什么事情都不去干,“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3]。“无为”,就不会出现冲突,才是真正的“有为”,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冲突观整合政治冲突的主导思想是消极的以静制动、以退为进。治理一个大国,就要向江海那样安于处在卑下的地方,那么天下也会象百川一样自动归从。“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13]。“治大国,若居下流……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大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14]。老子认为要想作万民之君主,必须在言语上表示谦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13]。“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15]。“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16]。同时,老子也注重预防的作用。当社会政治秩序良好的时候,它的稳定容易保持,当事情还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改变它就比较容易;最脆弱的东西容易破碎,最小的东西容易融消。所以,整合政治冲突最好在它还没有发生变化或它还没发生变乱之前,“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3]。老子认为在政治冲突中经得起委屈就能得到保全,不怕弯曲的反而能伸直,安心于低凹之地却能充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17]。在政治利益面前不与他人争夺,避免政治冲突,反而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欲先民,必以身后之”[13]。“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1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7]。“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在政治生活中应该处下,处下是避免政治冲突的途径之一,"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黑,守其白;知其荣,守其辱"[19]。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如,莫能行”[20]。水正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所以没有谁不喜欢它,所以它就没有仇怨(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没有仇怨,才能象接纳溪流的江海一样成为众水的统领(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还认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21],“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依据这个规律,他认为政治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强大、完善,但又会走向它的反面趋于僵化保守,而僵化保守就不会长久,“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22]。所以,对于政治体系及其组成部分不要人为地赋予其专断的权力,使其规模庞大、职能扩张,而要限制政府机构权力的行使,使其免于失去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三、整合政治冲突的制度设计技术分析所谓制度设计是指政治主体依据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将政治体系各要素的活动进行科学的建构、并有效运转,把政治任务、政治责任、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老子针对政治冲突的现状,提出了一套整合政治冲突的具体制度设计技术。这套制度设计经过后人的完善而成为历代的帝王统治之术。在整合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上,老子为了避免政治冲突,提出了“愚民”之术。主张使民众既无知识又无贪欲,“绝学无忧;绝圣去智…….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同时又让他们吃饱以便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23]。同时他又主张对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应抓来杀掉,那么便没有人敢犯法了,“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24]。但是,他又指出民众之所以没有饭吃,之所以敢于不怕死而进行反抗,则是因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太甚,“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2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24]。因此,老子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既反对统治阶级生活上的奢侈享受,又反对政治上的标新立异,"爱国治民,能无为乎?"[26]。“治大国,犹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2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恒常的,也不是“上帝”授予的,民众可以推翻那些暴君,“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再次,侮之。”[28]。这种观点虽然不具有民主的意义,但对君主以及统治阶层的权力行使会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另外,老子还认为不要特别器重聪明而有才智的人,否则民众之间就会引起冲突。"不尚贤,使民不争"[23]。如果用心机治政,则会引起相互争斗,如果不用心机治政,民众愚朴则可以和平相处,因此"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29]。总之"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0],"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1]。所以,老子反对使用政令、法律去整合政治冲突。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32]。既法令繁苛会加速败亡,不如恪守“虚静无为”之道。同时,老子还特别反对使用苛政整合政治冲突。他说:“飘风不终朝,鄹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33]。在整合政治统治集团内部冲突上,老子提出了“博奕”之术。博奕是博奕论的核心概念。博奕论即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关于策略对策的理论。与凭借技巧取胜的竞赛或靠运气取胜的游戏不同,它涉及这样一些情况,对每个参加者来说,其最佳行动方案取决于在他看来其他参加者将要采取怎样的行动”[36]。椐此建立的“博奕冲突观”强调,政治主体的互动过程应被理解为博奕者(政治主体)围绕政治目标按照各自的策略相互斗争的过程和结果。老子认为政治冲突中善于角逐的人不会轻易冲动、使用暴力,也不会与对手作无谓的周旋,“夫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34]。老子非常善于在政治冲突中将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知道强弱之间的转换玄机。他指出,要想削弱对方,必须暂时使其强大;要想废除对方,必须暂时让它兴旺;要想夺取对方,必须暂时给与对方,“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19]。小国寡民的政治设计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也是他整合政治冲突的国家形式。他对这个理想国进行了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以乘之,虽有甲兵,无以阵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7]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种具有复古倾向的、柏拉图式的理想国的国家形式根本不可能实现,这种整合方式完全排除了政治冲突的积极因素,将政治冲突在政治体系中的激活作用完全抹杀,使其失去了辩证法的特色,这是其政治冲突思想的缺憾之处。但无论怎样,老子在中国政治冲突思想的发展史中的作用是空前绝后的。他对政治冲突的判断及其整合模式的设计成为他以后政治家以及思想家取舍政治价值判断的准绳。 ----------------------------------------------------------------------- 参 考 文 献 [1]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尤正明.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P58。 [2]佟福玲等:《加强政治学基本理论建设促进政治发展和政府管理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P89。 [3]《道德经 百喻经》[M], 刘彦灯、范又琪.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道德经》亦称《老子》。《道德经·64章》P151。下略:[4]《40章》P102;[5]《25章》P68 ;[6]《16章》P49-50;[7]《58章》P137 ;[8]《42章》P106 ;[9]《28章》P75 ;[10]《38章》P97;[11]《27章》P72 ;[12]《15章》P46 ;[13]《66章》P156 ;[14]《61章》p145 ;[15]《69章》p162 ;[16]《8章》p32 ;[17]《22章》p62 ;[18]《73章》p169-170;[19]《36章》P92;[20]《78章》P179 ;[21]《55章》P132 ;[22]《76章》P175 ;[23]《3章》P23 ;[24]《74章》P171;[25]《75章》P173;[26]《10章》P35;[27]《60章》P142 ;[28]《17章》P51;[29]《65章》P154;[30]《2章》P20;[31]《37章》P94 ;[32]《5章》P27 ;[33]《23章》P63 ;[34]《68章》P160 ;[35]《19章》P54 .;[37]《80章》p183-184. [36] 托·谢林:决策的战略[M],王杏芳,牛津大学1963年英文版, P9-10。 -------------------------------------------------------------------------------------------------------- The Study of Laozi’s Political Conflict Thought Song Yantao Abstract : Political conflict took place frequently during the period of slave society changing into feudal society. Laozi put forward a conformity plan on political conflict .Though his viewpointdidnt come up to the level of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nflict ,it had profound effect on later generations . In my thesis , I systematically analysed the phenomenon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which history is in accordance with logic . Key words: circulation conflict , motionless conflict , technological conformity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