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解读
作者:李书光  文章来源:海空神佛网  点击数4033  更新时间:2008-7-11 16:06:4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李书光
老子思想虽然以“道”为基础,但它的核心精神却在遵循道的“自然”两个字上。他的宇宙论、政治及人生哲学均以自然为法则。他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先天地而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下母。道生长万物,是万物必须遵循而不能人为更改的法则。天下要稳定发展,国家要长治久安,执政者必须遵循“道”的法则,不能为所欲为。我认为这便是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所在。
一、“道德经”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治理国家的执政者
(一)史载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晚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代比孔子稍长。他做过周政府守藏的史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读很多书,知识广博,思想精深。春秋晚期,周王室日衰,王纲不振,政治上鲁国三桓专政,齐国田氏纂权、晋国六卿擅政;经济上税收“十取其二还嫌不足”(论语颜渊),“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军事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三十章)。他看到大道已废,不可挽回,于是决定离开周王室,弃官隐居。当他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关长尹喜久闻其名,要求留下著述文字才放他出关,于是他写下五千言,然后出关而去。我认为他写下这五千言,后世人称为道德经,实际上是给执政者留下的一篇精深的治国哲学论著。
现举例为证:
(一)、现行道德经八十一章,有四十多章与治理国家有关;
(二)下篇开头的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均指国君治国,是对执政者而言的。他奉劝执政者,如不能采取无为而治,便要采取德政,不能采取德政便要采取仁政,不能采取仁政,要采取义政,德、仁,义均失,最后才是礼政,“礼”,即礼节、法律,这是末等治国行为。
(三)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告诉执政者治大国的办法。
(四)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玉……”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是对执政者说的,它告诉执政者:威迫与刑罚过份使用,必自取其乱。
(五)第八十章:“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也是对执政者说的,他告诉执政者,小国比大国好治理。
二、“无为”并非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必干
人生在世,必然要作事,不做大事,也会做小事,不做好事,便做坏事。好事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类社会,坏事有损于人民,不利社会安定与进步。老子却主张“无为”,实在令很多人无法接受,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老子思想秃废,消极无可取。
老子学问精深,知识广博,难道他认识人生问题上连一般人都不如吗?有人认为,“老子有超人的智慧,故他的主张让一般人难以理解,打个比方说老子好象是“千里眼”,一般人好象是“近视眼”,千里眼看到的东西近视的怎么能看得到呢?”(余培林)其实也不尽然。它只不过是一般人寻章摘句读道德经所引起的误解。只要认真研读全文,我们不难领会老子“无为”思想的精神实质。
(一)无为是对执政者而言,即“无为而治”。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为之教……”圣人,指执政者;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也是对执政者说的。
(二)“无为”的特定含义是指执政者不要为了满足自身欲望、利益所采取的执政行为。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正,正道,符合民众利益的治国行为;静,不随便扰乱、无事,指不做侵扰人民休养生息的事;欲,自私、欲望。我,指执政者;
(三)“无为”并不是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干的消极思想。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唯夫不居,是以不去。
这里的圣人,是指抱“道”君主,与儒家的圣人完全不同,儒家的“圣人”有为有欲,这里的圣人,使万物兴旺发达而不自我吹嘘,到处宣扬;使万物生长而不拥有它,做了对人民有益的事而不依能恃势;为天下国家的稳定发展立了大功而不居其功。“作”,兴起,发达之意;“生”,生长的意思,“为”作为,葆义,依道的法则做了自己该作的事;“功”因“为”而立了大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庇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关,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一章的意思很明白,他连用几个设问,为执政者难于理解自己主张的“柔弱”,“绝智”“绝学”“无欲”“无为”等治理国家的观点提出怀疑,然后进行解释。它的大意是:一个活人心中抱守着“道”,能什么时候都不离开吗?听任生理发育的本能,能什么时候都像婴儿那样吗?摒弃心智的作用,能够没有任何缺点吗?爱护国家,治理人民,能不用智慧吗?耳、鼻、眼的一开一关,能够安静无欲吗?有精深的学问,明白四达,能什么也不干吗?执政者应当遵循“道”的法则,做应当做的事,不要因自己的欲望不当为而为之。要象“道”那样,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已有,作育万物却不依能恃势,长养万物却不屠杀它们。这是精微奥妙的上德之治。
此外还有三十七章的常道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一章的不得已而用兵。五十四章的修德;第六十三章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可见老子“无为”思想并非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而是富含哲理、十分精深玄妙的治国哲学思想。“无为而治”仅仅是奉劝执政者不要为了自身利益不该为而为之,不要把“为”放在统治上,要把“为”放在服务于人民的行动上。
三、“自然”并非任何事情都顺其自然
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思想,并非放任自流,如果这样理解,便大大曲解了老子的本意。什么事情都顺其自然,怎么治理国家?以致有不少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思想不足以治国。其实,老子并不主张什么事情都顺其自然,自生自灭,放任自流。
从军事上看,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可见他主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执政者可用兵平息混乱;
从经济上看,第七十五章:“民之肌,以其食税之多,是以肌”他并不主张人民自生自养,并不反对税收,只是反对横征暴殓。
从社会公德上看、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兑、门,指情欲出入的孔门。塞、堵截,闭,关闭。有堵塞、关闭的行为,就不是顺其自然了。
第七十二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不弃人;常善救物,故不弃物。救人、救物,就不是对临发事件顺其自然发展,放任自流。
其实,老子的“自然”思想与无为思想是分不开的,都是对执政者治理天下国家过程而说的。
要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必须让它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远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余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该谓‘我自然’”这里是说高明的有道的国君,以无为治国,以无言教民,使百姓安居乐业而不居其功,不恃其势,人民不知道他是用什么办法来治理,认为是自然的事;
执政者治理的对象是人民,人民是一个大群体,自然法则赋予他们生存的条件是什么?是衣、食、住、行。老子的自然思想认为执政者必须提供给人民足够的衣、食、往、行的生存发展条件,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如果由于执政者的私欲,破坏了自然法则,扰乱了他们的生存条件,天下国家便会大乱而难治理。
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明宇宙天地之间,人也是最大的问题,治理域中人民,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赋予人民生存发展的条件。
第四十七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执政者要想国家安定,天下太平,必须时刻考虑人民心中的要求。
第五十六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天,指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啬,爱惜之意。意为执政者要尊重人民的生存权利,惜物爱人。
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执政者的主要行为应顺其自然法则,为人民的衣、食、住、行提供服务,这样国家自然安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老子“无为”、“自然”治国思想的精深旨意是:治理国家天下,执政者只有摒弃自身私欲,廉洁自守,按照“道”的自然法则,建立起服务型的政府,以遵循自然赋予人民生存法则为标准,有所为而有所无为,为人民提供良好的衣、食、住、行服务,这样,国家,天下便可安定发展;如因执政者私欲,违背自然规律制定出法令法规去管棘人民、去压迫人民,去侮辱人民,扰乱人民的衣、食、住、行,国家天下必乱而不治。
老子是有高度智慧的人,他知道他的这些精深的治国哲学思想很难令一般执政者接受,故他在道德经的第四十一章中写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勤而修之的执政者微乎其微,只有汉初的惠、文、景帝三朝的执政者勤而修之,以无为而治天下,使天下无为而治,百姓都歌颂说:“载其清静,民以宁一。”(见史记·曹相世家);而一般的执政者中,也有不少认为老子的治国思想有一定道理,但却没有坚定地用以施政。于是自武帝之后,道家思想由明入暗,与儒家思想相配合,形成了两千多年来儒表道里的治政方式,太平时儒治,混乱了道治;而大多数人皆属闻道大笑者,认为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形而上学,脱离实际,消极颓废,不足以治国。
形而上学吗?脱离实际吗?消极颓废吗?老子认为不然。在第七十章中,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不能知,不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吾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既易知、易行,论述又有根据,但天下的执政者为什么就认为形而上学,脱离实际无法理解呢?因为他们私欲难填,他们不想了解,不想执行,所以认为我所说的形而上学,深奥难懂。故了解我思想真缔的人很少,了解的人少,故我的“无为”,“自然”治国哲理则越显得珍贵。它与圣人披着普通外衣,口袋却中藏着美玉不是一样吗?
真是高超的智者,“道德经”的际遇完全被他说中了。道德经问世至今,历史地位最高,中外名人名家论老子道德经的人很多,历代执政者中翻阅注释的人也不少,传到西方以后,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评价,可谓贵矣!但人们研究、评价道德经的价值,总只是从它的宇宙观、人生哲学、文学等方面去评价,不肯接触它的治国哲理,执政者更不愿意摒弃私欲,损害自己的利益,把它实实在在地放在治理国家的重要位置上来施行。
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执政者们,包括各级政府要员、大官小官,如果你们读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后,是勤于修行,或若存若亡,可有可无,还是捧腹大笑呢?我猜还是暗地里捧腹大笑者居多!
2006年11月18日 于海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