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孙中山与犹太人
作者:海空神佛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604  更新时间:2010-4-17 9:43:0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伟大的民族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民族的复兴与建设,同时也对世界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颠沛流离的犹太人,孙中山一直抱有深切的同情心。当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中国发展时,孙中山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孙中山与几位犹太友人的友情,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道。而犹太人也对孙中山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协助。
关键词:孙中山;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国际犹太友人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国家数次消亡,民族数次的大迁徙、大流散。但这并不能磨灭他们生存的希望,相反苦难造就了一个生命力强盛的民族。在古代他们通过经商等各种途径来到中国,在中华大地上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到近代,面对世界性的反犹大潮,惟独中国人以宽阔的胸怀,容纳犹太人,并支持他们的事业。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以亲身的经历,谱写了中犹民族友好相处的伟大篇章。 
                   一、孙中山对犹太人的论述
     伟大的民族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关注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孙中山还比较关注世界民族的发展,对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特别对犹太民族国家数度消亡、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孙中山在1924年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演讲"三民主义"时曾两次提及犹太民族,对伟大的犹太民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1月27日,在第一讲中的"民族主义"中讲到:
     "犹太国已经亡了许久,但……犹太人至今还是存在。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犹太人散在各国的极多,世界上极有名的学问家象马克思,象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再象现在英美各国的资本势力,也是被犹太人操纵。犹太民族的天质是很聪明的,加以宗教之信仰,故虽流离迁徙于各国,犹能维持其民族于长久。" 
     在2月10日,在第三讲中的"民族主义",孙中山又讲到:
    "但是世界之民族之被人征服的,不只是中国人,犹太人也是亡国。犹太人在耶稣未生之前,已经被征服了。及耶稣传教的时候,他的门徒当他是革命,把耶稣当作革命的首领,所以当时称他为犹太人之王。耶稣门徒的父母,曾有对耶稣说,’若是我主成功,我的大儿子便坐在主的左边,二儿子便坐在主的右边。’俨然以中国所谓左右丞相来相比拟。所以犹太人亡了国之后,耶稣的门徒以为耶稣是革命。当时耶稣传教,或者是含有政治革命未可知。但是他的十二位门徒中,就有一个以为耶稣的政治革命已经失败了,就出卖他的老师。不知耶稣的革命,是宗教革命,所以称其国为天国。故自耶稣以后,犹太的国虽然亡国,犹太的民族至今存在。" 
   从以上孙中山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并不是一味的强调犹太人的亡国、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他还给予了犹太人的素质、犹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较高的评价。诸如列举了世界上极有名的学问家马克思、爱因斯坦,还有犹太人在英美各国的资本势力。从这些中我们可以知道孙中山对犹太人是很了解的。而且孙中山始终相信犹太人虽亡国了,但"犹太的民族至今存在"、" 虽流离迁徙于各国,犹能维持其民族于长久"。
     由于孙中山对犹太民族的命运的同情,所以当世界各国的犹太人进行复国主义运动,特别是在中国的犹太人进行复国主义运动时,孙中山给予了大力的鼓励和支持。
                  二、孙中山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 ,它是犹太人对民族悲惨经历的一种激烈抗争,以及对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一种强烈渴望。因为唯有建立自己的国家,犹太人才能"成为自由的人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并且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如同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一样,中国的犹太人也自始支持并进行着复国主义运动。中国第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组织于1903年在上海建立,称之为"上海犹太复国主义协会",创始人为埃兹拉,《以色列信使报》为其"官方喉舌"。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中国得到了平稳的发展,因为中国"既没有法西斯组织的反犹恶浪,亦不存在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矛盾冲突,中国人民以至政府从未有过反犹的思潮和行动。" 而且,由于两个民族在当时都有相同的遭遇,犹太人没有家园,而中国的政局由于被列强和军阀所把持,陷入了"国将不国"的境地,。因此,当上海犹太复国主义协会在中国的发展时,得到了中国人民乃至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前所述,孙中山对犹太人命运是非常同情,所以当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中国发展时,他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道义的支持。在1920年4月24日,孙中山给当时上海犹太复国主义协会的领导人埃兹拉复了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埃兹拉先生阁下:
   我怀着极大兴趣拜读了您的来信和《以色列信使报》。我希望您能确信,我对这场运动--当代最伟大的运动之一满怀同情之心。所有爱好民主的人士,对于复兴你们伟大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必须会给予帮助和支持。这一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如此重大的贡献,理应在国际上赢得一个光荣的地位。
                                       
                                                 孙逸仙
                                                1920年4月24日于上海"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是非常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他不仅称赞这场运动为"当代最伟大的运动之一",而且相信"所有爱好民主的人士,对于复兴你们(犹太人)伟大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必须会给予帮助和支持。"孙中山作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中国领导人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支持,无疑会大大增强犹太人在中国进行复国主义运动的信心与力量。
                                 三、孙中山与国际犹太友人
      孙中山一生中,与多位国际犹太友人亲密接触。他们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帮助,或物质的帮助,或思想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孙中山事业乃至思想的发展。而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赞扬。
孙中山与哈同
     哈同,来自巴格达的上海犹太人。旧上海拥有南京路房地产最多的大商人,为外侨在沪巨富。善于结交政治人物,不仅有清王朝的高官,还有民国时期的各类军阀。而哈同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积极支持,确是始终如一的。早在1903年秋,哈同得知孙中山准备出游檀香山,但苦于旅费短缺,便马上通过黄宗仰 出资相助。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于同年12月25日,由欧洲返回了上海,受到了热烈欢迎,黄宗仰赶到吴淞码头迎接,"兼代表哈同欢迎旨意",使孙中山到沪后首访的即是爱俪园。次日,哈同又假借爱俪园举行盛宴欢迎孙中山先生,参加者有黄兴、宋教仁、陈其美、胡汉民等革命党主要成员。一时间名人荟萃,盛极一时,成为沪上新闻热点。 
     当时孙中山到上海时是一无所有的,但大部分人却把他"当作财神来欢迎的"。因此当革命军财政匮乏,前线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人们都寄希望于他身上,而他"不名一钱,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很多人听后为之失望时,哈同夫妇则在黄宗仰的劝说下慷慨的送了3万大洋给孙中山。这虽然是杯水车薪,但却体现了哈同夫妇对孙中山事业的大力支持。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后,曾邀请哈同夫妇去南京小住,而哈同夫妇也接受了孙中山的邀请,体现了彼此的亲密关系。回上海后,哈同写信给孙中山,表达了感激之情。现存于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哈同1912年1月18日给孙中山的信全文如下:
  "总统阁下:
     请允许我代表我自己及夫人感谢您在上个星期一的邀请及在南京热情的款待。此行我                   们非常愉快,也相应地感谢您的好意。
    等您家人到上海时,请赏脸由我们在我们这里欢迎他们。我们有宽敞的地方给他们住宿。哈同太太一定会尽力使他们感到舒适。我们的房子也随时供您使用,如果您能惠顾来访,我们将感到十分荣幸。
关于以南京的不动产抵押贷款的事,我发现这里的银行家目前不愿意考虑这种打算。我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等有适当的机会出现。
致以良好的祝愿。
                                                  哈同   谨识
                                                   1912年1月18日" 
      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曾住在哈同花园。孙中山所住过地方被哈同夫妇命名为仙药窝。孙中山离开上海之际,各界人士在哈同花园召开了盛大的欢宴,会后爱俪园主人哈同夫妇招待孙中山等人,并合影留念。(照片可见)
另据孙中山的副官马湘回忆,当孙中山南下护法时,哈同得知需要费用,遂向好友曹亚伯表示:中国已经大乱,非孙中山先生莫能为力,若中国衰亡,我在上海亦不能立足,现孙中山先生财政有困难,我极愿助一臂之力。次日,哈同夫妇宴请孙中山夫妇,马湘也随行护卫。当时哈同表示愿意向孙中山提供南下经费。孙中山则希望以贷款形式处理这笔款项,但哈同一定要向孙中山捐款。一二日后,哈同托曹亚伯带去5麻袋现钞 。
      孙中山与哈同的友谊,体现的不仅仅是犹太人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更体现了犹太人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支持。而哈同的这种支持,也是孙中山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支持的一种互动。
孙中山与莫里斯·科亨
     莫里斯·科亨是加拿大犹太人,1922-1925年间任孙中山先生的副官。孙中山去世后,他曾为国民党的多位领导人工作,后来升任中国军队中的犹太籍将军,因他善用两支短枪,所以人们称他为"双枪科亨"。 
1911年孙中山在加拿大与科亨(中国名为:马坤)认识。当时科亨非常激动,以致科亨后来回忆说:"生平从未会见过真正的伟大人物,但是这一次立刻认识到孙博士是一位伟人。"在别人推荐下,他为孙中山临时护卫,随同孙中山从加拿大西岸出发,经中部温尔尼,东部多伦多,转往美芝加哥、纽约及波士顿等地。大约从3月19日起至5月底,为期2个月。孙中山一行历经各埠,并未发生任何事故,可以说与科亨等人精心的护卫分不开。 
     1922年陈炯明叛变,科亨在加拿大得悉孙中山在广州蒙难后,随放弃优越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担任了孙中山的副官。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张历史照片:1923年孙中山与宋庆龄于广州蒙难周年纪念时在永丰舰上合影的照片,后排即有科亨在场护卫;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与李大钊步出会场的照片,跟随在孙中山后面的外国人物就是科亨;同年6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在检阅军校学生时,科亨又站在孙中山后面护卫;这年7月他与孙中山、宋庆龄、鲍罗廷等参加追悼苏联高等军事顾问高和罗将军逝世大会上肃立,他是始终不离孙中山左右的,忠心护卫孙中山安全的人。1924年11月,孙中山离粤北上,科亨又随行至上海。到上海后,被派往国外购买物资,没有随行到北京。当1925年3月,当他听到孙中山病逝北京的噩耗,立即搭乘轮船至上海,转抵北京,在孙中山灵前哭泣致哀!孙中山在临终前很关怀这位跟随他多年的忠心耿耿的老友,曾遗命升任科亨为将军。 
      为什么一个加拿大人会离乡背井来到中国,又这样忠心耿耿追随孙中山,为中国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呢?科亨曾真挚地说过:"我还没有见过一个有血性的人在同孙逸仙博士有所接触,听了他的演讲,受到他的教导之后,而不愿意随着他去革命的。孙逸仙博士常对我说,他革命的目的首先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受世界各国尊敬的国家;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他还要使人人都有饭吃,使劳动者能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使儿童受教育。这是何等的抱负!" 从科亨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事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伟大的人格魅力,还在于其伟大的思想感召力,伟大的为人民着想的抱负!
孙中山与越飞、鲍罗廷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活动一度受挫。后来他在苏联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苏联政府曾先后派出一些人到中国来协助孙中山,其中有两个著名人物都是犹太人。一位是1922年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特使越飞,另一位1923年10月来中国的鲍罗廷。
     越飞,俄国犹太人,早期外交家,1922年7月至1923年7月为苏俄驻华全权代表大使。到中国后,曾数次与北京政府举行会谈,但收效甚微,遂转而秘密地与孙中山进行会谈。在1922年8月至12月间,曾4次写信给孙中山,并派夫人赴上海跟孙中山联系。 越飞向孙中山介绍了苏俄国内外的情况和他与北京政府所进行的谈判及其所遇到的困难,孙中山则向越飞谈及了他对中国革命的看法,还请越飞转达他致苏俄的请求援助的书信。两人也互派马林与张继等人进行联系,这为他们直接会面创造了条件。1923年1月16日,越飞以南下养病之名离京赴上海与孙中山举行会谈。双方经过坦诚交换意见,数度会谈后,于1月26日发表了《孙中山先生与苏俄特命全权大使越飞联合宣言》,即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正式确立。可以说越飞的到来,为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特别是联俄政策的提出、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三大政策的贯彻执行于另一位犹太人鲍罗廷的帮助、支持分不开的。
     鲍罗廷,俄国犹太人,1900年参加犹太社会民主主义总同盟(崩得),从事推翻沙皇的活动。1923年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后,鲍罗廷被任命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俄派驻国民党代表,来华支援中国革命。同年10月到达广州。孙中山很欣赏鲍罗廷的组织才干和清醒的头脑,不久就认为鲍罗廷是自己的"拉斐德"(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法国顾问) 。从此,孙中山同鲍罗廷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先后被孙中山聘为国民党的组织教练员、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高等顾问和革命委员会顾问等职。他受孙中山委托,曾为国民党"一大"起草宣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都在中国,一直担任国民党的顾问工作,他在帮助国民党改组和创建黄埔军校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1924年11月,鲍罗廷以顾问身份随同孙中山北上,直至孙中山病逝。鲍罗廷的妻子后来回忆到:"孙中山与鲍罗廷的友谊与共同工作一直持续到这位伟大的中国革命的最后时刻。当孙中山因胃癌和肝癌病卧北京,生命垂危之际,宋庆龄和鲍罗廷一直守护在他的病榻之旁,孙把遗嘱和致苏联书交给了鲍罗廷。" 鲍罗廷直到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才回到苏联。孙中山后期的诸多活动,都留下了鲍罗廷的影子。孙中山后期的活动,更离不开鲍罗廷的支持。
孙中山与索科尔斯基
      索科尔斯基,美籍波兰犹太人,担任过"救援中国犹太人协会"会长,早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同学。凭借这层关系,他1918年来华后,曾出任直隶警察厅厅长顾问,后来又在新闻界谋职业,与中国当时一些政治和文化名人关系十分密切。据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所收藏的档案资料来看,与索科尔斯基通信的人中,就包括孙中山。后来成为孙中山侍卫副官的莫里斯·科亨也是经由他引荐给孙中山先生的。 
     综上所述,孙中山先生与国际犹太友人的友好相处,为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及精神支持。这也表明伟大的两个民族,是能够友好相处的,而且两者的友好相处,必将激励着两者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前进!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